Loading

哪怕只有1%的股权,也能100%说了算(上)

2021-06-22 15:13:32 admin

很多企业在引进合伙人时,因股权稀释太快,没有控制好导致一系列的后果。

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,合伙就是等于分股权。但实际操作起来,合伙有两种类别:一是股权合伙;二是非股权合伙。在股权合伙中,最常见的是六类股东:

图片关键词

在企业发展中,当涉及到股权合伙时,就会涉及到第一类股东创始人的控制权,如果不合理安排好这六类股东的制度,创始人的控制权将随着股权的分发一步步被稀释。

整个发展过程,企业的股权会经过五轮稀释。起源从一家公司的成立开始,你作为企业创始人,是最大的股东,拥有100%的股权。

第一轮稀释:当随着企业发展,你需要团队合伙,给出10%的股权后,你剩下了90%。

图片关键词

第二轮稀释:企业需要资金,便参加了融资,一般情况会给予投资人15%的股权,这15%的股权,是融资前的所有老股东要共同稀释的股权,稀释完后,你约有76.5%的股权;

图片关键词

第三轮稀释:企业要继续发展就要整合上下游,也会给出15%的股权,那么你就剩下的约65%;

图片关键词

第四轮稀释:接着你还要与同行合伙,一般会给出10%,此时你就剩下了58%;

第五轮稀释:想要把企业做大,还要上市,发行25%的股权,最后创始人的股权约剩下45%左右。

图片关键词

这个过程还是保守计算,实际中很多企业在创办时就是几个人合伙,到最后最大股东的股权稀释得都不到30%。甚至因为股权稀释太快,导致企业没了。

有人会问,有没有办法可以防止股权被稀释?实质上,企业要发展就会面临股权稀释。虽然股权比例被稀释没办法控制,但是有个事我们是可以做的——稀释股权,但是不要稀释控制权。

古人说,利可共而不可独,谋可寡而不可众。即意味着利益可以分,控制权、决策权不能随便分。

从服务过的项目经验来看,天创建议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保障控制权。

01委托投票权

公司部分股东通过协议约定,将其投票权委托给其他特定股东(如创始股东)行使。如果投资人拒绝在有限合伙企业持股,那么可以让他们把投票权以书面形式委托给创始股东,收益权仍归投资人,同时提升创始人的控制权比例。比如京东,在发行上市前,京东有11家投资人将其投票权委托给了刘强东行使。刘强东只持股20%左右,但通过老虎基金、高瓴资本、今日资本以及腾讯等投资人的投票权委托,掌控了京东上市前过半数的投票权。

02一致行动人

通过协议约定,公司部分股东就特定事项采取一致行动。在投资人拒绝委托投票权的情况下,创始股东之间,或者也可以加上投资人,就可以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。在股东会上,行使股东权利时,签了协议的股东就可以做出相同的意见,来加大创始股东的投票权比例,从而巩固在公司的控制地位。

03有限合伙持股

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分为普通合伙人(GP)和有限合伙人(LP)。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,承担管理职能,而有限合伙人只是作为出资方,不参与企业管理。

图片关键词

采用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新增股东的持股平台,由创始人担任普通合伙人,掌握合伙企业的控制权,同时股东不直接持有公司股权,而是把股东放在有限合伙里面,股东通过间接有限合伙间接持有股权。这样的方式,创始人可以掌握控制权,分红则是按照每个人的出资比例来分,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控制权和收益权的平衡

这也就是7%股权的马云能牢牢控制万亿级的阿里帝国、1%股权的任正非能控制将7000多亿的华为的原因。他们所用的就是分利不分权,在控制权上设立得很好。

掌握全部的股权,企业就能安然存活吗?

从1981年的计划经济,到市场经济,到现在的共享经济时代,早就不是你吃我或是我吃你,而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未来30年的经济时代,将是单打独斗、个体户消亡的过程,抱团取暖才有机会。企业要想做大、要生存就必须敞开胸怀,利他才能利己,共享经济方能互相成就。在利他的过程中,企业家还要学会保护好自己,提前做好顶层设计,布局股权机制,那么后面的发展也就有备无患。